原來這並不是浪子的故事,而是一個「揮霍的父親」故事……!

/陳農瑞

是否有聽過這樣的故事?雖然是敘述某個人的故事,但結尾所呈現的主角卻不是這個人,而從頭到尾始終有一個幕後英雄在其中。

    聖經裡的故事,就是你我的生命故事。每個人的生命故事是由不得自己寫出,全由上帝所寫。同時,你我的人生原本是一個很失敗的故事,但因神的兒子耶穌基督進入你我的故事作主角,凡事若出了問題,耶穌基督就出現在故事裡,因此最終的人生歷程,將是一個豐滿榮耀的故事,因為主角就是耶穌基督。   

    聖經中浪子的比喻,其實不是浪子的故事!浪子要求父親賣地,將當得的給他,他就離家追尋自我了。在中東地方,賣地是家道中落的象徵,是非常不考慮為父的感受,更重要的是,現在就要他的那份。做兒子有資格要求父親的產業,是在父親死了之後,但這悖逆的兒子實在等不及了,於是分了家產出去,後來過著養豬的生活。我們經常將故事的重點,置於小兒子的醒悟過來。

    其實,若在養豬時連豬食都不得吃,不難想到父親家裡還有東西可吃,因而大澈大悟吧?重點是浪子回得去?回不去?如果不是「這位父親」,這個浪子只能從這家豬圈,換到另一家豬圈,如今他可以回去,他的父親張開雙手擁抱他。

    這個故事裡的大兒子,起頭就是一個乖順認真的孩子,天天在家裡工作,那天回家卻看見一個慶祝會。他對父親表達:我服事你這麼多年 (動詞原意是做奴隸),並沒有將一隻羊羔給我和朋友吃,你這個兒子敗光了產業,卻殺了肥牛犢迎接他。大兒子一直在家裡,卻對父親如此的疏離,父子的關係是假的,他以雇工的心態,憑著盡義務、靠好的行為,想要得到最後產業的繼承權;而早已取走財產的弟弟,現在卻要再回來和他分產業。

     這不是小兒子的故事,也不是大兒子的故事,否則故事就要繼續延伸,直到結束為止。現實生活中,小兒子的行為會不會故態復萌呢?許多浪子回頭金不換的故事,過程似乎轟轟烈烈,但最後發展下去,就並非如此。

     我們原本就是罪人,信主的基督徒,神稱我們為義,但在肉體裡,仍舊是罪人。保羅說:在我裏頭,就是我肉體之中,沒有良善。一直到在地上肉體消滅的那天,罪才真正沒有了。大兒子、小兒子都是你、我的人生故事,但這不是兩個極端嗎?原來是從兩個不同的角度在說我們的故事,看來一點希望都沒有的故事,還好有這個父親的角色。

    原來這並不是浪子的故事,而是一個「揮霍的父親」故事!他願意為兒子揮霍這麼多的財產,最後兒子回來了,他仍舊將最好的牛犢宰了,給他披上袍子、戴上戒指(代表印信、圖章,產業的權柄);當初小兒子的戒指,早在拿走的那份財產時脫下,他實在失去資格了。

    這個父親並不是正常的父親,地上沒有一個父親可以做到這樣的地步;這個故事的主角,就是這位慈愛又慈悲到無限的天父上帝!而你、我的人生,就如同故事中的小兒子、大兒子,真正的主角就是天父上帝,因此我們的人生故事就豐富了,而且可以精彩到底!

(摘自工福年終靈修會信息;信義神學院代理院長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