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方性的實體教會與宣教機構在組織、型態等方面有些不太一樣,但是從主耶穌所領受的使命仍然是同一條使命,兩方所身處的時代、景況和面對的挑戰,也都相仿。
/許益源
我是一位在地方教會牧會的牧者,在最近一次的受洗課程,再次與受洗者逐條複習歷史悠久的《使徒信經》內容。因為我們期待受洗者活出基督徒的生命,絕對與他所信的內涵脫不了關係,我們一切外在的行動,其實就是依據我們心裡相信甚麼。如果真心相信我們重生得救之後,所加入的是「聖而公」之教會,那麼我們基督徒的心必然是寬廣的,看待信仰純正的眾教會與宣教機構在主裡都是一家,然後在行動上不會獨善其身,反而樂意連結與互動,資源願意共享。若非如此,「聖而公之教會」的信條,便僅止於嘴上無意義的呢喃自語而已。
由此觀之,即便地方性的實體教會與宣教機構在組織、型態等方面有些不太一樣,但是從主耶穌所領受的使命仍然是同一條使命,兩方所身處的時代、景況和面對的挑戰,也都相仿。既然如此,教會與宣教團體一定可以同心配搭,互相成為國度的夥伴,讓彼此的資源與力量產生相乘而非拉扯、抵銷的效果。
感謝神!許多年來「台灣工業福音團契」(以下簡稱「台灣工福」)在總幹事蔡國山牧師的帶領之下,便身體力行這些信念,戮力以各種方式連結眾教會和牧者,並持之以恆直到如今,好像已經寫進「台灣工福」的優良基因裡面。「台灣工福」固然不是狹義的教會,但同工都是來自教會,也需要各教會和教會中的弟兄姊妹以代禱和奉獻來扶持。「台灣工福」以其長年投身於本地勞工、外籍移工和基層家庭、新住民家庭的宣教經驗,製作及印製各種實用的福音材料、訓練材料,也正是各地教會可以派上用場的優異工具。當「台灣工福」同工在各地針對特定對象宣教的同時,一方面需要教會的應援,一方面工福或也協助訓練教會同工,或將果子帶進教會,可謂彼此同工、互相造就。特別是「台灣工福」在本身繁重的事奉當中,仍然額外撥出時間與體力,長年定期舉辦一年四次的「教牧宣教交流會」,提供在職牧者進修和互相良性交流的平台,公開和個別的關懷扶持許多中小型教會的牧者,在在體現「聖而公之教會」的信仰宣告,而我個人則是實際的受益者之一。
宣教的主,將向台灣各個群體百姓宣教的使命託付給教會(當然包括宣教機構),然而面對台灣社會變遷帶來的人口老化、少子化、缺工、個人主義、AI取代人力的威脅、詐騙猖獗、傳統宗教仍興不衰等等現象,實踐宣教使命的挑戰相對是更加巨大。這時,讓我們記得在基督徒開始受逼迫的年代,使徒彼得諄諄的勸勉:「萬物的結局近了。所以,你們要謹慎自守,警醒禱告。最要緊的是彼此切實相愛,因為愛能遮掩許多的罪。你們要互相款待,不發怨言。各人要照所得的恩賜彼此服事,作神百般恩賜的好管家。」(彼得前書四:7-10)願教會與宣教團隊始終互為夥伴,警醒禱告,彼此切實相愛,互相壯膽,一起繼續攜手走在宣教的路上,直到主再來。(景美禮拜堂牧師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