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人說根據聖經教導,接待客人只要一道菜即可,因保羅說:「客,要一味地款待。」(羅馬書十二:13),顯然這是搏君一笑的曲解,呂振中譯本將保羅原意翻譯出來:「樂意款待旅客的事要力行。」

    有人說根據聖經教導,接待客人只要一道菜即可,因保羅說:「客,要一味地款待。」(羅馬書十二:13),顯然這是搏君一笑的曲解,呂振中譯本將保羅原意翻譯出來:「樂意款待旅客的事要力行。」若這是神對教會的命令,接待異鄉客顯然不只是幾道菜才能達標KPI的問題,顯然要人全然擺上才算力行,「力行」也可翻成「追求」,追求則表達主動出擊的態度,但要長期出動、火力全開照顧身邊的異鄉人,那就「不能只是單兵作戰,必須連結福音夥伴」,福音夥伴的成員,教會是當然代表,因為教會兼具地方性與國度性,同時是回應神心意的恩典群體。

一、地方性教會就是國度性教會

    我們知道教會原是指一群被神呼召出來的人,而教會的成立,是從五旬節聖靈降臨在神所揀選的門徒身上開始,教會的基礎是耶穌為世人的罪受死十架,並復活升天,使相信的人能脫離罪惡,成為神兒女,再由天父差派聖靈內住在其內,引導教會回應呼召,為傳福音從地方性的教會變成國度性的教會,不再侷限於某地,又專注於一地,所以從耶路撒冷、猶太全地、撒瑪利亞,直到地極的各處建立地方性教會,又保持彼此連結,使徒行傳的耶路撒冷教會與各地外邦教會便是如此,因此,地方性教會必然是國度性教會,沒有任何教會能單獨存在,我們就是神為彼此預備的福音夥伴,為要將福音帶給因各種原因而受壓迫的人。

二、家門口福音就是跨文化宣教

    從古至今只要不在自己的地方就容易變成受壓迫者,因此神才會如此提醒:「你們不可欺負住在你們國中的外僑。對待他們要像對待以色列同胞一樣,要愛他們像愛自己一樣。要記得你們曾經在埃及寄居過。我是上主─你們的神。」(利未記十九:33-34),台灣的勞工朋友從七O年代快速工業化,約三百萬人從家鄉湧入不熟悉的工業區就業,到九O年代台灣走向科技島的趨勢越加明顯,使許多中高齡勞工結構性失業,產生更多弱勢勞工家庭,並因全球化的人口移動,大量移工與外籍配偶來到陌生的台灣。

    八百萬勞工與弱勢家庭、七十萬移工與六十萬外籍配偶家庭便是神呼召前往建立教會的地極,家門口的福音成為教會投入跨文化宣教的契機,更是上帝給教會的使命!

三、教會與工福就是宣教好夥伴

    不可否認自工業革命後,多數教會成員為中產階級,這意味著教會不熟悉勞工朋友,不懂他們的特性文化,更別說有語言隔閡的移工與外籍配偶,想向他們傳福音,在他們中間建立教會,常不知如何做起,勉強去做,傷害他們卻不自知,教會也深感受挫,因此,教會需要工業福音團契成為宣教好夥伴,當教會與工福、耶穌成福音鐵三角,便能發揮最大戰力,因工福有Know how,教會有人與資源,最重要是有耶穌整合、連結、帶領,便能將福音帶給他們!

    盼望主再來的那天會對祂教會說:「王要對在祂右邊的人說:『蒙我父親賜福的人哪,你們來吧!來承受從創世以來就為你們預備的國度。因為我餓了,你們給我吃,渴了,你們給我喝;我流落異鄉,你們收留我;我赤身露體,你們給我穿;我害病,你們照顧我;我坐牢,你們來探望我。』」(馬太福音廿五:34-36)願那天我們與所結果子同進神的國度。